2024年,具身智能领域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双足、双轮乃至四轮的人形机器人成为了业内公认的“具身智能终局”的象征。然而,这个供应链冗长、技术栈复杂的行业,至今仍未就机器人的泛化与专用能力达成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不断“叠buff”,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的价格也在过去两年间缩水50%,标志着企业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
展望2025,行业洗牌的大幕即将拉开。随着资本热度的逐渐降温,产业端开始趋于理性,寻求批量化落地场景将成为更多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共同目标。
技术路线分歧:双足、双轮与四轮的较量
2024年底,当双足人形机器人已成为行业主流时,一台四轮足机器人的出现打破了常规。在中国机器人网年会上,广汽集团发布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以其可变的轮足移动结构吸引了众多目光。中山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注意到,GoMate的单腿双轮结构叠放时,宛如《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此前,轮式和足式已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基本形态。银河通用发布的轮式双臂通用人形机器人Galbot,以及智元机器人的轮式人形机器人远征A2-W,都在特定场景中展现了商业化服务的潜力。而在双足领域,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和众擎机器人的PM01双足机器人更是以亲民的价格,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
双腿、双轮、四轮,不同的人形机器人形态背后,是行业初期各家企业技术路线的差异。“产品定义是人形机器人设计的核心。”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向中山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表示,外形差异源于产品设计路线的不同,这是行业发展初期的正常现象。他强调,作为生产工具,机器人的实用性比“像人”更重要。
然而,鉴于当前物理世界为人类设计的现状,“更像人”的机器人仍是大多数团队追求的目标。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淇元认为,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应成为通用载体,对标手机,通过具身智能输出更丰富的内容。
2025落地在即,商业化路径各异
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不仅呈现出多样的技术路径,商业化应用也呈现出显著差异。擎朗智能合伙人&CTO唐旋来指出,尽管已有厂商尝试落地,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形机器人落地在即,供应链端也感受到了变化。深圳因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客户销售经理吴文瑞告诉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灵巧手成本已降低50%,未来期待与更多厂商合作。
对于刚发布人形机器人MagicBot的魔法原子(MagicLab)来说,批量化生产和落地是2025年的必选项。业务负责人吴长征表示,他们倾向于在半结构化场景中先落地,通过特定场景叠加能力,最终形成通用人形机器人。
自研核心零部件成为加速落地的关键。吴长征透露,自研成本比购买第三方厂商便宜50%-70%。魔法原子已实现关节模组、减速器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的全自研。
人形机器人研发人才缺口与赛道分化
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导致人才端出现缺口。嘉驰国际联合创始人刘璇表示,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核心人才以海外名校背景为主,且集中在第一梯队厂商。猎头透露,核心技术人才年薪在百万元左右,未来薪资增长空间巨大。
然而,开出千万年薪对头部公司仍是挑战。资本也趋于理性,更加关注团队的实际落地成果。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前十个月国内人形机器人行业至少有55起融资。
行业降温对企业是现实考验。张爱民表示,从0到1搭建人形机器人已不难,但企业仍需找到真实需求,做出有订单的产品。未来,行业细分是必然趋势。
近年涌现的具身智能厂商中,已出现细分化企业。触觉传感器公司千觉机器人完成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地瓜机器人发布千元内机器人开发套件,星动纪元发布端到端原生机器人大模型。
清华大学研究员赵明国指出,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企业需找到并强化核心竞争力。他鼓励企业走不同路,通过创新走出行业未来。
对于中山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而言,这将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我们将继续关注行业动态,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人才解决方案,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